卡梅伦访华(当本土猪种走向濒危,我们如何找回儿时猪肉的味道)
2022-08-29 00:57:04
摘要: 卡梅伦访华(当本土猪种走向濒危,我们如何找回儿时猪肉的味道)...
建国后的中国非常贫穷,又经历了多次旱灾——尤以60年代初的三年大饥荒最为严重,相信许多年轻人都听奶奶辈的人谈起过那段艰苦时期,吃树皮、吃糟糠、吃野菜;自那以后,能够顿顿吃上猪肉就成了富人的象征。
而中国本土猪是黑猪,生长周期慢,市场经济效益低,于是就成了被养殖户抛弃的品种,人人都去养外国白猪,却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吃得都是外种猪,尤其是年轻一代。
1990年代走向全面市场经济的中国,为了追求数量上的激增,引进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等外种猪,或与当地土猪进行杂交培育,它们生长期短,生育数量庞大,瘦肉率高,正好符合当时的增量计划,可以满足中国人的猪肉需求量。
2013年12月,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在访华期间达成协议,英国向中国出口4500万英镑猪精液和种猪;据统计,中国每年要进口近2万头的种猪,每头种猪均价在人民币2万元左右,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猪肉生产国、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同时也是最大的猪种进口国。
目前中国市场上除了部分火腿是由本地猪“两头乌”(浙江金华特产)的猪肉所制,其他的猪肉90%都来自国外品种的猪。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中国的养猪业早已全盘西化,尤以美国、丹麦、英国猪种为甚。中国的本地猪“成华猪”、“两头乌”、“宁乡猪”都已濒临灭绝,其中“成华猪”仅存100多头,比熊猫还要稀有。
而成华猪是最正宗的回锅肉原料。虽然我们现在可以随时吃到回锅肉,但不如儿时记忆里的肉香浓烈。一是因为吃得勤了没那么惦记,更重要是还是品种发生了变化,黑猪和白猪的成分都存在明显差异。
要想找回记忆里的味道,只有尝尝现在市面上的生态黑猪肉聊以慰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