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优秀青年(客观的讲,明朝在中国历史的地位怎么样)
一、低调奢华实力强
说到中国古代强大的朝代,必言秦、汉、唐、元,说到富庶,又有隋、宋,说起盛世,首先浮现于脑海的便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似乎国祚达到276年的明朝在中国历史上默默无闻,几乎要淹没在中国的历史海洋中。
然而,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真的是无所作为吗?笔者认为,明朝的默默无闻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明朝本身行事低调,帮助越南平定叛乱、出兵援助朝鲜驱逐日寇,特别是郑和七下西洋等等这样的国际壮举并没有成为明朝大肆宣扬的噱头;二是明朝被后来的清朝黑化,导致明朝留给我们的形象似乎就是腐败、混乱、孱弱。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如何给予明朝一个公正的评价。
二、思想的华耀璀璨
谈到思想文化,历史上有几个关键时期,第一个是伏羲一画开天地创造了八卦,成为了中国哲学的起点;二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儒、道、墨等学说交锋、交流、交织;三是南北朝至宋朝,佛教盛行带来儒、释、道三家的互鉴互促,进而形成程朱理学。而第四个时期便是明朝王阳明的心学。谈论思想,必然谈及哲学,因为这是统摄一切学科、凌驾于一切学科的科学。王阳明的心学打破了理学对人性的压抑甚至是桎梏,充分将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起来,提出了类似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普罗泰戈拉所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样的观点。只是王阳明的表述还兼具了文学造诣,将这种价值判断的标准在伦理领域发挥的淋漓尽致。最后他的四句教更是在本体论、价值观、方法论方面对他一生的学说进行了归纳。王阳明不仅仅在他所在的时代建立了丰功伟绩,他的思想甚至影响了后来国内外的诸多伟人,毛泽东、孙中山、蒋介石、东野平八郎等等都是王阳明心学的崇拜者、学习者、践行者。
三、文学的承前启后
说到文学,《诗经》、乐府、赋、唐诗、宋辞、元曲,它们群星闪耀,相映成辉,然而到了明朝似乎文学的发展也出现了断崖,戛然而止。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均是出于明朝(或是明末清初),《西厢记》、《桃花扇》也是明朝文学的瑰宝,特别是被现代人所认为少儿不宜的《金瓶梅》,实际上《红楼梦》在某些文学描述的手法上对《金瓶梅》进行了临摹。(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已经和古本完全不一样了,而且《红楼梦》在市面上的版本也颇多)。所以说,明朝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小说,特别是白话小说的发展兴盛。有人会说,这和那些诗词歌赋就是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之别。我们要注意,以前的文学是高级知识分子、官宦才能享有和创作的,小说的出现(当然还有印刷术)的支持,特别是运用白话文,使得文学开始向普通阶层、平民阶层流动,大大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四、经济的繁荣昌盛
闭关锁国,被我们认为始于明朝,其实这也是后世对明朝的黑化。所谓闭关锁国,主要是针对元朝的残余势力以及后来使人不厌其烦的倭国。这样说有什么依据吗?有。郑和七下西洋,有人说是朱棣为了寻找朱允炆,这种说法似乎有些荒唐,寻找朱允炆需要用这种手段吗?需要那么多舰队携带那么多商品吗?原因只有一点,打通贸易通道,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丝绸之路受到了中亚、西亚政治形势的影响,安全成本高,况且明朝还希望阻断蒙古的商路;另一方面,蒙古国对商业、商人采取了极为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商业发达,且前承南宋商业中心难移的局面,所以,海贸在明朝势在必行。还有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西方世界发现美洲新大陆后,他们的贵金属来源于美洲,但是他们的贸易中心还是在东方——除了印度的香料,便是中国的茶、丝绸、瓷器等商品。所以,当时的明朝是世界上白银储备最大的国家,而不是什么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国家。
五、政府的超前设计
说起明朝的统治,锦衣卫、东、西厂多为人诟病,腐败、特权盛行,党争剧烈,最后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但是,我们会发现,如果不是明末大规模且持续时间长的天灾,总体上国内是稳定的,除了农民起义较少外,统治阶级内部也就是口水仗居多,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武装叛乱、征伐。这在于明朝统治结构的设计,虽然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但是却形成了内阁这个议事机构,又用宦官集团对其牵制,但是最后的审批权却在皇帝手中。虽然嘉靖、万历不上朝,但是从来没有耽误明朝的发展,皇帝作为不一定靠上朝,这也就是为什么二位皇帝将近一个世纪不上朝也没有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有人说,魏忠贤怎么怎么样,我们要知道,在明朝,最大的是皇帝,这个观念是执行的最彻底的,魏忠贤牛,是因为木匠皇帝不理朝政,不是魏忠贤像其他朝代的太监一样,甚至压过了皇帝。这也就是为什么崇祯一上台就能扳倒魏忠贤的缘故。在明朝,有一套皇权之下的权力平衡机制在运作。
六、科技的先进发达
又是郑和出场,他下西洋所用的船,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来什么达伽马、哥伦布这些人环游世界的船只来说,那就是航空母舰,根本就不是量级的,这说明当时明朝的造船技术领先世界百年以上。明朝的火器,虽然明朝从荷兰人手中进口了红夷大炮,但是明朝本身的火器制造技术也是非常先进的,单兵携带的火器已经在精锐部队大量装备使用,双管、三管等火铳曾对侵犯朝鲜的倭寇、后金造成了极大的震慑和杀伤。当然,明朝在医学、地理学等方面也有诸多成就,《本草纲目》、《梦溪笔谈》,结合当前全球疫情,明末的吴又可发现了传染病可通过呼吸传播,并著有《瘟疫论》,这比西方采用不洗澡的方式抵抗传染病先进了不知多少。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