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蒲松龄原文及翻译注释(促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促织》的中心思想:通过成名一家不幸遭遇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为政者之贪婪、凶残、自私,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促织》是蒲氏的代表作之一。从内容看,显然是受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影晌而写成的,其着眼点全在于揭露和讽刺上。小说通过主人翁成名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祸福转化的奇特故事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宫廷”的骄奢淫逸,以及各级官吏的媚上责下“假此科敛丁口”等等罪责,同时也提示了封建社会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
作者以讲述前朝故事的形式寄托了对现实的不满,这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本文是《聊斋志异》中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篇章之一。作品以斗促织的宫廷落戏作为引线。由于宫廷的倡导,而形成地方上的按期征收的“定例”。这对百姓来说是灾难,而对封建官吏却是媚上取宠、受赏升迁的好机会。作品所揭露的正是作者所处的黑暗现实,但作者对此采取了曲笔,开头即指明故事发生年代为明代“宣德间”,这样既可以放开去写,又可以避开“文网”的迫害,这是借古讽今的一种笔法。
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例如文章的第1段,以极精练的笔触对封建官吏机构作了勾勒:“宫中尚促织之戏”,这是祸根,而县令、里前这些下属和爪牙趁机大肆搜刮,连不务正业的“游侠儿”也来推波助澜,其结果是善良百姓倾家荡产。这一段是一幅黑暗社会现实的较完整的画面,也揭示了成名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根源。
接着作者又将这一画面通过成名一家悲惨而曲折的遭遇加以展开。成名一家的苦难对整个封建社会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成名一家的悲剧是深刻的,由于成名的“迁讪”、善良而被“报充里正役”,这样就引来更大的灾祸,不仅“薄产累尽”,而且屡受杖责,被逼得“推思自尽”。费尽苦心得到一头促织,又被儿子误失,以致儿子投井,直到成于僵卧岁余,魂化促织,历经险厄,才从灾难中拯救了全家,于是因祸得福。这种“化魂”的情节,只是寄托美好愿望的艺术虚构,除增强悲剧的深刻性之外,并不能说明善良的百姓能够获得解脱。
结局部分的“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库”,“抚军亦厚赞成”等等,这是因为他们“并受促织思前”,并非良心发现。这些官吏获赏、受封的代价是人民的血泪与苦难。
总之,这篇小说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围绕促织,成名一家忽而悲,忽而喜,忽而失望,忽而产生希望,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
